這文章跟大家分享
這可用來檢視我們操盤的心態,保持正面的心。
能在獲利時,不需靠外在的眼光來滿足自己的虛榮,自然能保持穩定的心理狀態,進而能有穩定的績效。別人的讚美、眼光、言語、態度,並不會讓自己的獲利增加,重要的是自己。讓自己不受干擾,保持低調,是調整心態的好方法
---Mac
印度裔的女性美國心理學家Aparna Labroo最近在一個月內連續上了好幾篇報導。她在今年已推出三篇心理學學術論文,都是針對聰明、積極、奮發向上的人士來的--
她的三篇論文,大膽送這些充滿行動力的人一句金玉良言:不要「輕舉妄動」!
什麼?
她說,別被自己的大腦給騙了,別被自己的心情給騙了……。
她的第一篇論文發表在《Psychological Science》上,先證明了從前流傳的「交女友原則」。曾聽說一個男生應該像一本厚厚的、難懂的書,別讓女生第一次見面就「翻完」了,而要讓對方覺得「你很難懂」。難懂就有一種魅力,就讓對方,想把這本書買下來,帶回家看!
科學家找來一群實驗者,將他們分成四組,A、B兩組看了一則「巧克力」的廣告,然後給他們一張問卷,要他們決定要不要吃巧克力。不過兩組看的廣告不太一樣,A組看的是一則訊息清楚的廣告,巧克力就是巧克力,B組看的廣告則是模模糊糊的、口齒不清、模擬兩可的巧克力廣告。同樣的,C、D兩組則讓他們看一則「慈善捐款」的廣告,C組看的一則訊息清楚的廣告,D組則是模模糊糊的、口齒不清、模擬兩可的廣告,結果發現,B組竟然比A組還要喜歡吃那個巧克力。而D組則比C組捐款的還多,這則研究和之前另一組科學家提出的完全大相逕庭(之後再寫那篇),但我覺得這兩個case完全不同,這篇論文還蠻有道理的。
總之,這篇論文的結論是,有些事情,明明看起來是比較困難、看不懂的,卻讓一些人反而更想去探索,在潛意識中促使他「輕舉妄動」!
這位心理學家的結論是要告誡大家,不要自以為聰明的「輕舉妄動」,有時候這些「輕舉妄動」,都是被自己的判斷給騙了,做事情的時候,不必找困難的做起嘛!判斷一件事情,應該從其他原則來判斷嘛!若碰到愈困難而去「輕舉妄動」,只會讓自己去「撞牆」而已嘛!
接下來,這位學者另一篇論文上了《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》期刊,則研究了另一種「輕舉妄動」。她先研究了為何有些人,容易在特別快樂或特別悲傷的時候,做出瘋狂的、和原本快樂或悲傷事毫無相關的「行動」,譬如:狂吃、狂喝、狂睡、狂飆車、狂派對…?她一連串實驗下來,證實了一個有趣的人類本能──
這本能就是:有些人當他「快樂」來臨時,就是會悲觀的認為,快樂很快就會自己不見!所以,在快樂不見以前,必須「做點事情」來讓它繼續下去!譬如狂吃、狂睡、狂喝、狂飆車……名義上是在「慶祝」,實際上是天性在幫你延遲這種快樂。有時後這些「不當的慶祝行動」,明明可能造成長期不好的後果,他們……還是做下去了!因為太快樂而暴飲暴食、心寬體胖,最後身體搞壞,又不快樂了。科學家說,通常愈積極、愈心急的人,就愈容易做出這樣的行動,透過極端的行動來「扭轉」那快樂會流失的事實,但,快樂其實並不會流失啊。它一直都在!
有趣的是,這些「不當的行動」並不只是流失快樂,還會影響到「做大事的格局」。科學家說,人類總會自動的策略性的分配自己動作,當大腦覺得「有必要馬上快樂」時,就會把「行動」全部投注在那邊;若沒有必要,才會開始將行動投注在長遠的規畫上。如果大腦忙著在「輕舉妄動」,那就表示大腦也不可能再投注在長遠的規畫上,等於是矇著眼睛在走路,最後做了一大堆「行動」,結果還是去「撞牆」!原來,我們常常認為可以拚命做事來「改變現狀」,反而縮小自己的視野,以致於自己在轉來轉去!
這篇,還要和第三篇一起讀,這位學者也有一篇研究也登上了《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》期刊,這篇她指出,一個人若心中充滿了「正面的心情」,可以幫助他往後走一步、用比較抽象的、大格局的方式來看眼前的東西,而相反的,若是「負面的心情」,則讓你忙於應付眼前的事物,無法以全局的方式來看未來。
這篇若和前面的搭配來看,什麼叫「正面的心情」?
尤其在這個時代,「正面的心情」是什麼?
原來,最有正面的心情的人,或許是那些最不動如山的人?
科學家還建議其他人,應該這樣想:「現狀,其實並不壞!」(Simply thinking life is not so bad)。她說「當感到快樂時,記得說服自己這些當初快樂的原因會繼續下去;當感到不快樂時,則多想想當初不快樂的原因一定會慢慢消失不見。」
這樣,就不會「輕舉妄動」了。
因為最渾沌的時代,才需要站在高高的山頂上,先「看清楚」;原來,連「看清楚」,也需要一股正面的思考,當所有人都在躁動的時候,只有真正的相信自己「抓得住」的人,才能定睛看清楚未來的去向在哪裡。
哦不,不必去抓。動也不必動。
它,已經在這裡。
http://blog.chinatimes.com/mr6/archive/2009/03/02/380684.html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